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5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71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28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现状及发展   41篇
综合类   1039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01.
采用几丁质选择性培养基富集和平板法从北海红树林土样中分离出可降解几丁质产生透明水解圈的细菌8株,并从中筛选出一株可降解转化几丁质产氨基寡糖素较好的菌株(HB003,下同),经对其生物学特性和几丁质转化产氨基寡糖发酵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的菌落圆形、湿润、浅黄;细胞杆状,大小为0.5×1~2 μm,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单根极生鞭毛,可运动;兼厌气,中温性,生长最适起始pH7.5~8.5,25~35℃,耐盐,其在以几丁质为唯一碳源基质的液体培养基,起始pH 8.5,30℃的条件下静置发酵6 d,可产氨基寡糖素153.5 mg/L.  相似文献   
102.
含砷低品位硫化铜矿生物柱浸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含砷低品位硫化铜矿柱浸实验研究方法、装置和结果.实验在八根有机玻璃柱浸系统中进行,考察了细菌种类、矿石粒度、供氧条件及浸出周期等参数对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mm粒度下,采用Z08090-O菌株浸出,浸出167d,铜浸出率为80.75%.对含大量黄铁矿且耗酸脉石少的矿石,酸的累积降低了采用普通驯化浸矿菌的铜浸出率,但采用激光诱变获得的耐低pH值浸矿菌,能够保持高效的铜浸出率.  相似文献   
103.
为准确、快捷地掌握乳酸菌发酵过程中主要参数的变化情况,通过KRH-BI0300型发酵罐控制系统、细胞密度监测系统、SHP8400PM过程气体质谱分析仪、生物传感分析仪等多种发酵过程分析检测手段,对乳酸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活细胞数、尾气成分、葡萄糖及乳酸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应用多种现代化分析检测手段可以快速、精确地掌握乳酸菌发酵过程参数变化情况。该研究为乳酸菌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及规模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4.
周伶俐  李鹏飞  秦启伟 《广西科学》2018,25(1):26-31,35
核酸适配体(Aptamer)是指利用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SELEX)技术筛选得到的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靶标的ssDNA或RNA分子,具有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的特点,在快速检测和靶向治疗方面应用广阔。近年来,水生生物细菌和病毒性病原疾病的频繁暴发,严重制约了水生态的健康以及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核酸适配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识别分子,在水生生物病原的应用上也已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对水生生物细菌和病毒性病原核酸适配体的筛选,及其在检测和治疗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核酸适配体技术的应用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5.
研究了分离自海洋鱼类的乳酸菌对黄花鱼肉的保鲜作用,通过牛津杯法抑菌实验测定海洋鱼类来源乳酸菌对7株指示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Salmonella enterica、Staphylococcus aureus、Vibrio parahaemolyticus、Serratia marcescens、Acinetobacter spp.、Pseudomonas spp.的抑制作用,发现Lactobacillus plantarum Y12、L. plantarum Y3-1、L. plantarumY42抑制指示菌生长的效果最好;接种菌株Y12、Y3-1、Y42的鱼肉在4℃保藏8d,其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与未接菌鱼肉TVBN含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证明菌株Y12、Y3-1、Y42对鱼肉无致腐作用。将Pseudomonas spp.单独或L. plantarum Y12与Pseudomonas spp.混合接种于灭菌鱼汁,发现第5天混合培养鱼汁TVBN值((24.55±1.00)mg/100g)显著低于(p<0.05)单独接种鱼汁的TVBN值((29.09±0.60)mg/100g);混合培养鱼汁的pH值低于单独接种鱼汁的pH值,而感官得分高于单独接种鱼汁感官得分。新鲜黄花鱼肉中接种Pseudomonas spp.或混合接种L. plantarum Y12与Pseudomonas spp.,保藏第5天,混合接种的鱼肉TVBN值((27.30±1.97)mg/100g)显著低于(p<0.05)单独接种鱼肉的TVBN值((34.30±0.01) mg/100g),并且混合培养的感官评分高于单独培养的鱼肉。结果表明,海洋鱼类来源的L. plantarum Y12具有抑制鱼肉中腐败菌生长、防止鱼肉腐败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6.
中华鳖常见致病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检测了13种抗菌药物对7株中华鳖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从河南郑州的患病中华鳖体内分离的菌株较湖北武汉、湖北咸宁的病鳖体内分离的菌株对各类药物的敏感性强,而从武汉和咸宁产地的病鳖体内分离的菌株其对各类药物的敏感性也有很大差异,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推测滥用药物和用药方法不当是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7.
6种乳酸菌降解胆固醇的体外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6种安全的乳酸菌菌种在不同条件下接种于体外高胆固醇的MRS-CHOL培养基中降解胆固醇的情况,以及培养液的pH值与胆固醇降解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所用的6个菌种均可有效降解胆固醇,依次为Lp菌(28.088%)、3群菌(25.059%)、4群菌(24.922%)、Lf菌(24.554%)、Ld菌(22.248%)和5#菌(18.513%),降解率随接种量的增加和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除Lf菌外,其它菌株都随胆固醇浓度的变化而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培养液的pH值与胆固醇的降解率呈负相关性,且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8.
矿山酸性废水的形成机理及防治途径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硫化矿系的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常常产生含有金属硫酸盐的矿山酸性废水。这些酸性废水在井下腐蚀管道和设备,危害矿工健康,危害矿工健康;在地面污染地表水,破坏水生和陆生生态环境。本文根据微生物学,化学动力学和化学热力学的理论,探讨矿山酸性废水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9.
利用自行研制的直流脉冲发生装置产生的脉冲电磁场分别对生活污水和纯种大肠埃希氏菌液进行电磁处理 ,研究其对细菌的杀菌效果及机理 .实验表明电磁脉冲对生活污水及纯种菌液中的细菌都有明显的致死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 ,停留时间、水流速度、线圈绕组、输出功率、脉冲频率对脉冲磁场的杀菌效果具有影响作用 ,在停留时间 1 2h ,输出功率 4 6 8W ,脉冲频率 6 5kHz ,水流速度 0 .3m s时 ,生活污水的细菌总数从 3.9× 1 0 7个 mL下降到 1 .5× 1 0 2 个 mL ,存活率达 1 0 - 5;大肠杆菌数从 2 .4× 1 0 6 个 mL下降到 3.6× 1 0 2 个 mL ,存活率为 1 0 - 4.在此条件下 ,四种质量浓度的纯种大肠埃希氏菌液经电磁处理后 ,其细菌的存活率均在 1 0 - 3~ 1 0 - 5.细菌细胞的扫描电镜照片表明电磁作用使细胞表面产生凹陷 ,孔洞 ,细胞质溶出现象 ,从而证实了感应电流杀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0.
Bacterial and fungal plant pathogens are known to produce diffusible toxins in infected plants. These phytotoxins are harmful to plants in very low concentrations, and many reproduce at least some of the symptoms of the relevant bacterial or fungal disease. Several phytotoxins have been shown to be involved in pathogenesis. Recent years have seen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our knowledge about the nature, structure and mode of action of phytotoxins, and this is briefly reviewed. Finally, possible applications in fields other than plant pathology are mentioned.The Editors wish to thank Prof. A. Ballio and Prof. A. Graniti for coordinating this multi-author revie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